在門診中,我時常接到家長焦急的詢問:「醫師,我家孩子頭髮怎麼越來越少?才小學就有一塊一塊的禿髮,怎麼辦?」
其實,兒童掉髮在近幾年來的確越來越常見。根據2020至2025年間的國際醫學研究,兒童掉髮成因比成人更複雜,可能涉及自體免疫、感染、營養、心理壓力,甚至生活習慣。
今天就讓我來為各位家長一次釐清孩子掉髮背後的常見原因,並提供實用的處理建議。
👶 常見兒童掉髮類型與成因
圓形禿
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免疫系統誤攻毛囊,導致頭皮出現一塊一塊圓形或卵形的禿髮區。
可能誘因:病毒感染、心理壓力、荷爾蒙變化、遺傳體質(如HLA基因)等。
🦠 有研究指出部分兒童在感染COVID-19或接種疫苗後出現圓形禿症狀,雖仍在探討中,但不容忽視。


拔毛症(牽引性掉髮)
這是一種行為性掉髮,孩子會不自覺拉扯頭髮、搓揉髮絲,導致局部頭髮斷裂或脫落。通常與心理壓力或焦慮有關,例如家庭變故、學校壓力、情緒困擾等。
🧠 醫師小提醒:不要責怪孩子,應該找出壓力源,給予適當的心理支持與引導。
休止期掉髮(休眠期掉髮)
當孩子遭遇嚴重發燒、手術麻醉、創傷、親人過世等重大壓力事件時,頭髮可能提前進入休止期,約6~16週後開始大量掉髮。
📌 此類型的掉髮通常是暫時性,當壓力解除後,頭髮會在6~12個月內自然恢復生長。


營養不良/維生素缺乏
兒童在發育階段若缺乏維生素B群、鋅、鐵或維生素D,會影響頭髮的健康與生長。此類脫髮通常伴隨其他症狀,例如疲倦、口腔潰瘍、皮膚乾燥。
🥦 改善方式:補充均衡營養與適當維生素,並諮詢專業醫師避免自行過度補充。
真菌感染(頭癬)
這是一種由黴菌引起的傳染性掉髮,好發於學齡兒童。特徵是圓形脫髮斑塊,有時伴隨紅腫、搔癢或皮屑。
🦠 治療重點:口服+外用抗真菌藥,並避免共用毛巾、梳子等物品。

先天與遺傳性掉髮
- 比較罕見,可能在嬰兒期即出現。
- 包括先天性禿髮、毛髮發育異常、遺傳性稀髮症等。
- 需透過皮膚鏡檢查、家族史與基因分析協助診斷。
🩺 兒童掉髮的治療建議與照護重點
✅ 醫師對症處理建議:
類型 | 處理方式 |
---|---|
圓形禿 | 請盡快就診皮膚科 |
拔毛症/壓力型 | 心理支持、學校輔導、必要時可轉介心理師 |
營養性掉髮 | 補充水溶性維生素(B群、鋅)、日曬10–15分鐘提升維生素D |
真菌感染 | 抗黴菌藥物(口服+外用),避免共用個人物品 |
牽引性掉髮 | 改變綁髮方式、使用寬齒梳,避免長期拉扯 |
先天與遺傳性掉髮 | 需透過皮膚鏡檢查、家族史與基因分析診斷。 |
🏠 居家照護建議:家長可以這樣做!
- 飲食營養均衡:多攝取含鋅、鐵、蛋白質、維生素D的食物(如牡蠣、南瓜子、蛋黃、深綠色蔬菜)。
- 避免過度綁髮:小女孩常見的高馬尾、編髮容易導致牽引性脫髮。
- 注意洗護習慣:選用溫和、無刺激性的兒童洗髮精,避免用力搓揉頭皮。
- 察覺情緒變化:觀察孩子是否有壓力、焦慮行為,如咬指甲、情緒暴躁等。
🧑⚕️ 醫師建議:孩子掉髮該怎麼辦?
- 及早就醫檢查:若掉髮區域明顯、掉髮數量異常或持續未改善,請盡快就診皮膚科。
- 勿亂用偏方或成人生髮水:兒童頭皮細嫩,使用不當產品恐造成刺激或二度損傷。
- 身心同步照護:掉髮會影響孩子外觀與自信,除了身體治療,也要給予心理支持。
- 建立良好生活與飲食習慣:避免熬夜、均衡飲食、遠離壓力,是養髮的根本之道。


曾石姿醫師的貼心提醒
兒童掉髮多數是可逆性且與壓力、營養或感染有關。最重要的是,及早辨識與處理,並提供孩子心理與情緒上的支持。若掉髮情形持續惡化,建議諮詢皮膚專科醫師進行專業診斷與治療。
📍想了解孩子的頭皮與髮絲狀況,或需要專業評估與照護建議,歡迎預約台中瑞安皮膚科門診,由我——曾石姿醫師親自為您解說與協助。